雙氧水事故頻發:風險特性與安全應對策略
01背景介紹
近期,雙氧水引發的爆炸事故頻頻發生,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。為了深入了解和防范此類事故,我們梳理了幾起典型的雙氧水事故案例。 雙氧水作為一種強氧化劑,其本身并不會自燃,然而一旦與可燃物接觸,便會發生劇烈的反應,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和熱量,進而引發爆炸,后果不堪設想。類似的事故并非孤例,我們有必要提高警惕,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應對雙氧水事故的發生。
02典型事故案例
◆ 四川廣元雙氧水罐車事故
021年9月10日凌晨1時多,四川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董家梁加油站附近,一輛載有33噸過氧化氫的罐車在停放時,罐頂上的液體輸入口突然發生爆炸,導致頂蓋飛出并發生泄漏。事故發生后,當地政府迅速確認,該槽罐車在事發時處于停駛狀態,駕駛員在路邊休息。發現車載設備出現故障并導致泄漏后,駕駛員立即報警。
◆ 山東臨沂化工廠事故
013年12月29日,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九州化工廠發生了一起雙氧水槽罐車卸料事故。在卸料過程中,一個裝滿雙氧水的包裝桶突然爆炸,導致3人死亡,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萬元。經調查,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違規使用曾盛裝鹽酸的塑料桶來盛裝雙氧水。桶內殘留的Fe3+及其他金屬雜質引發了雙氧水的急劇分解,進而產生超壓導致爆炸。
◆ 山東淄博化工廠事故
012年8月25日,山東淄博國金化工廠的雙氧水車間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爆炸事故。此次事故導致3人死亡、7人受傷,并造成了約75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。經調查,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鈀催化劑及白土床中的氧化鋁粉末隨著氫化液進入了氧化塔,這引發了雙氧水的分解,進而導致塔內壓力和溫度的急劇上升。在緊急停車后,由于未及時采取排料或泄壓等應急措施,高溫和高壓最終造成了氧化塔上塔的爆炸。
03雙氧水的危險特性
過氧化氫,雖不自行燃燒,卻能與可燃物反應,釋放出大量熱能和氣體,從而引發火災甚至爆炸。在pH值介于3.5至4.5的酸性環境中,過氧化氫最為穩定;然而,在堿性溶液中或受到強光,尤其是短波射線照射時,它都會發生分解。一旦加熱至100℃以上,其分解速度將急劇加快。過氧化氫與諸多有機物如糖、淀粉、醇類以及石油產品等混合后,會形成極具爆炸性的混合物,只需輕微的撞擊、受熱或電火花刺激,便可能引發爆炸。此外,過氧化氫一旦與許多無機化合物或雜質接觸,便會迅速分解并導致爆炸,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熱能、氧氣和水蒸氣。
04生產工藝及安全措施
◆ 蒽醌法生產工藝
目前,我國雙氧水生產主要采用蒽醌法生產工藝,各生產環節均存在潛在的事故風險,因此,如何防范事故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。 在蒽醌法雙氧水生產過程中,工作液的酸堿度控制至關重要。加氫反應需要在堿性條件下進行,而氫化液的氧化反應及雙氧水的萃取則必須維持在酸性環境中。若氧化液呈現堿性,雙氧水可能發生分解,進而引發事故。因此,在氫化、氧化及萃取等關鍵工序中,均設置了專門的分析點,以實時監測工作液的酸堿度變化,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穩定。
◆ 監控措施
在雙氧水生產過程中,氧化尾氣中的氧濃度監控至關重要。若雙氧水發生分解反應,混合尾氣中的氧氣濃度可能迅速攀升至15%以上,形成潛在的爆炸性氣體混合物。為確保生產安全,我們必須嚴密監控尾氣中的可燃氣體和氧氣含量。通常,在生產實踐中,我們采用氮氣稀釋氧化尾氣的方法,將氧含量嚴格控制在10%以下。
◆ 存儲管理
為了確保雙氧水生產過程中的安全,我們需要對氧化尾氣進行 嚴密的存儲管理。首先,容器必須保持密封狀態,以防止尾氣泄漏。同時,儲存庫房應位于陰涼且通風良好的區域,遠離火源和熱源,以確保環境安全。
◆ 使用防護措施
在雙氧水生產過程中,我們必須采取一系列的防護措施來確保安全。首先,生產過程應保持密閉,并配備全面通風設施,以降低有害物質的濃度。同時,應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,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清洗。其次,對于呼吸系統的防護,當可能接觸到雙氧水蒸氣時,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(全面罩)以確保呼吸安全。
◆ 應急救護措施
若雙氧水不慎入眼,應立即提起眼瞼,用大量流動的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眼睛至少15分鐘,以徹底清除有害物質。之后,同樣需要就醫接受進一步治療。若吸入雙氧水蒸氣,應迅速撤離至空氣流通、新鮮的場所,并保持呼吸道暢通。 針對小量泄漏,可以采用砂土、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進行吸收處理。同時,也可以用大量水進行沖洗,將沖洗后的稀釋水排入廢水系統。對于大量泄漏,則需要構筑圍堤或挖坑進行收容,并使用噴霧狀水進行冷卻和稀釋蒸汽。在保護現場人員安全的同時,將泄漏物稀釋成不燃物,然后利用泵將其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,進行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進行妥善處置。
掃一掃,關注我們